目前分類:【佛堂文學區】 (8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濟公活佛畫像2.jpg 

 一個一個的試題,輕輕放在你的生命裏。

修道人遇到問題,
你是習慣平心靜氣、感恩珍惜;
還是習慣滿腹怒氣、埋天怨地?

大乖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修道百問】
作者:郭明義點傳師講課,慈蓮華前賢整理
出版:慈鼎出版社

P28第八問:
一個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

大乖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入于墨。不入于老,則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不惟舉之於其口,而又筆之於其書。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

  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小伍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教圓通‧論心〉

心者,萬化之主宰也。儒曰存心,道曰修心,釋曰明心,皆不離心以為道。第心有人心道心之分,即有惟危惟微之別。後世不得心傳者,只知道在心中,而不知心在何處。多執臟腑氣質之心,以為心者也。是守其心而執象,虛其心而著空,制其心則理欲交馳,聖凡不分,理氣莫辨,無怪其勞心而無成也。此心,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此見而知之者也。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周公以是傳之孔子,此聞而知之者也。孔子傳之曾子,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此又見而知之者也。孟子以後,心法失傳。歷秦、漢、晉、隋、唐,鮮有造其域者。迨至炎宋受命,五星聚奎,文運天開,希夷首出,濂洛接踵;濂、洛之後,厥有龜山;龜山之後,繼以豫章,迨至延平,道傳朱子。而心傳一脈,遂有鵝湖鹿洞、朱學陸學,德性問學之分。而格物之學,遂有事物物欲之別。尊德性者,以格為捍格之格、格除之格。以物為物欲之物。其意若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故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寡物欲者,仲弓問仁之事也;格物欲者,顏淵問仁之事也。格即克也。此格,即書之格其非心,孟子之惟大人,惟能格其君心之非之格。物即己也。克己復禮;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其效之速,如是之捷者,其故何也?蓋天命之性,人人固有,特拘於氣稟,蔽於物欲,大都有而不知其有。聖聖傳心,即傳其固有之心也。其固有之心,即本然之性。本然之性,即天之所命。天者,人人統體之性。性者,人人各具之天也。故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天人本自一貫,天統四時,心統四端。天之所具者,人性悉具,特患人之不能盡其性也。盡性之道,由致知入手,致知之功,由格物入手。格事物之物者,即流溯源之學也。格物欲之物者,由本及末之學也。若格事物而不知心性之真,則落於執象;格物欲而不知心性之真,則入於頑空。然而心亦難言之矣。若以臟腑之心為心,則血肉一團,此童婦皆知之心,而非聖聖相傳之心也。此心隨生而有,隨死而無,一氣不來,即成臭穢,而非不因生有,不隨死無,虛靈不昧之心也。若以知覺運動者為心。此心乃危殆不安之心,而非微妙難見之心。微妙難見之心,天理之心也;危殆不安之心,天氣之心也;血肉一團之心,物象之心也。太極以前,氣具於理;太極之後,理寓於氣。物象者,理氣發現,可見之跡耳。理者氣之主,氣者象之充。物象非理氣不生,理氣非物象不顯。理也,氣也,象也。此不易、變易、交易,三易之所自來。亦聖人、賢人、愚人,三等之所由分。愚人執象,賢人通氣,聖人明理。學易者皆言先天後天,而未言及何為先天後天。蓋所謂先天,生天者是;所謂後天,天生者是。生天者,理也,至靜不動天也;天生者,象也,經星緯星天也。而氣天者,一氣流行,默運四時,宗動天也。道心理也,上應至靜不動天。此生天生地,常而不變之天也,造此者謂之聖域。儒曰,大成至聖;釋曰,大覺金仙;道曰,大羅天仙。三教歸一者。歸於理也。故儒曰天理流行;道曰三品一理;釋曰一合理相。言雖不同,而理則一也。人心氣也,上應宗動天。此變而有常之天也,造此者謂之賢關。五官百骸,有象可見之心。血肉之心也,上應經星緯星天。執此者,則陷於苦海。聖人之樂,全道心也;賢人之樂,伏人心也。若以血肉之心為心者,此心縱情逐物,萬事擾之,百憂感之,生死限之,無非苦也,何樂之有?今之儒者,大都言心在於善,即是道心;心在於惡,即是人心。若如此論,則鄭之子產、齊之晏嬰,早駕冉有、季路而上矣!而聖廟馨香,未嘗及之者,諒必有道焉。其道為何?蓋惡者從事於惡,而禍隨之,惡有盡而禍亦有盡;善者從事於善,而福隨之,善有盡而福亦有盡。善惡福禍雖有不同,如不得心法之傳,其不能明善復初,窮理盡性,至命合天,則一也。堂堂伯佐,聲名顯赫,不得列聖賢之班;而區區寒士,伏處蓬茅,反得享俎豆之報者,有道故也。其道確有實在,又非不得其傳,記誦辭章,彷彿疑似,及旁門異端之所能窺測。如以記誦為道,則六經仍在,三傳猶存;孔、孟、顏、曾、周、程、張、朱而外,何以寥寥其人也?此心法之所以不易知、不易言,至善神明,道心之所在也。克己復禮,存道心去人心也;喜怒哀樂未發以前,孔、顏樂處。其復見天理之心乎。學者到此境界,正顏子所謂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時也;亦即孔子所謂窮神知化,至命合天時也。人人各具之理,還於萬物統體之理,理無在無不在;而聖神合天之心,亦無在無不在也。故能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心之初,溯厥由來。以降衷而言謂之命;以稟受而言謂之性;以應酬萬變而言謂之心;以其感於萬事,而生喜怒哀樂愛惡欲而言謂之情。命也,性也,心也,情也。合而言之一理也。此理以覆育萬物而言謂之天;以主宰萬物而言謂之帝;以萬物終始共由而言謂之道;以無聲無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體物不遺,兩在不測,至隱至費,至微至顯,無生萬有,虛含至實,無終無始,無在而無所不在,無物不理,各得其理而言謂之至理;以至真無妄而言謂之至誠;以盡善盡美而言謂之至善。以寂然不動,感而逐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無為而成而言謂之至神。故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性理。物有物理,事有事理。得理則治,失理則亂。知理之節文,可以制禮;知氣之清濁,可以作樂。知理之尊卑,氣之浮沉,象之進退、開閉,可以教舞。教民由此謂之政,禁民違此謂之刑。師以教之,賞以輔之,罰以弼之。有始有終,本末不紊,先後有序。而聖人之能事畢矣。明乎此,則三教一理,萬國一理。一理者,吾人之宗祖。二氣者,吾人之父母。萬象者,皆宗祖之嫡孫,父母之愛子,吾人之同類。同類之生成有先後,而親親之禮生。識見有明昧,而尊賢之禮生。教養有厚薄,事功有大小,而五服之親,五等之爵由此而定矣。金石絲竹,可見者象也。清濁高下,可聞者氣也。有是象,即有是氣;有是氣,即有是音,而主之者理也。象本八卦。氣本洛書。理本河圖。先天下而開其物,後天下而成其務。此易之所以為五經之祖。萬法之源也。明乎此。則宮商角徵羽可從而辨,君臣民事物可得而理。樂之和,可以調八風,可以補造化,可以養性情,可以和神人,可以知治亂,樂之關係亦大矣哉!然而失其傳焉!若明乎理為宗祖,氣為父母,象為同氣。同一理之由來,則三教一家,萬國一家;如手如足,相敬相愛,無傷宗祖、父母之心,則萬國各樂其業。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各盡其職。如此則堯天舜日,可以復見;賢關聖域,可以同登;而大同之世,即在今日矣!

小伍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小伍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句經》

若人壽百歲──破戒無三昧,不如生一日──持戒修禪定。
若人壽百歲──無慧無三昧,不如生一日──具慧修禪定。
若人壽百歲──怠惰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勵力行精進。

小伍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通即心通 如日處虛空 為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聖林實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二章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聖林實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轉貼於郭明義點傳師(按此連結)網頁,謝謝點傳師分享^^

  

我們往往以為做功德就是做善事,如捐錢、助人…。忽略了「存好心」也是一種功德。不一定要做些什麼,調心、轉念,不為惡、不動惡念,就已功德無量。

 

釋迦牟尼佛有一次說法時,身上放出佛光,佛光照耀到一個佛國叫做日月光佛國。日月光佛國的菩薩說:「我們真是有福報啊!不必誕生在閻浮提(地球)那種濁土,和一些惡濁眾生在一起。」

聖林實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引用自 bgjdfcu - [經典] 六祖壇經行由品

每部經都要具足六成就,即是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正法開演時要具備這六種成就。法會一定要有眾,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徒眾即符合這個條件。寶林山是說法的地方,故具足處成就。六祖大師是位法師,深悟了解經義,故具足主成就。「時」,具足時成就。「同時作禮」,具足信成就。「願聞法要」,具足聞成就。

這時,韋璩和他的僚屬們入寶林山請大師出來弘揚佛法。

聖林實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名璩輿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陞座。次剌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聖林實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身香味觸法 

聖林實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告訴毗耶娑,有人雖做了好事,但挾帶了功利性的不清淨心理,不算真佈施。他列舉了三十三種不清淨、不純淨的佈施:

第一種,是以歪曲的心理、顛倒的見解、無純淨心所施的財物,這不是真正的佈施。

第二種,有人昨天請我吃過一塊蛋糕,今天我要還禮;或者他十幾年前幫助過我,現在他有困難我要接濟他。這都屬於人情上的投桃報李,禮尚往來,不算佈施。

聖林實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彌勒」是梵語「MAITREYA」之漢音譯,其義為「」,就是「給人歡喜、希望、光明」。


彌勒佛的法像特徵

聖林實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傅大士《傳心頌》: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
  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性處,只這語聲是。」

聖林實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非偈/布袋和尚

是非憎愛世偏多 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常忍辱 放開笑口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份 縱遇冤家也共和

聖林實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真佛/明。呆庵

人人自己天真佛 晝夜六時常放光
別起眉毛觀見得 何勞特地禮四方


聖林實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佛開示即使是窮人也能給予的七種佈施,值得我們身體力行!

有一人向釋佛訴苦:「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這是為什麼?」
佛說:「因你從不佈施!」
那人答說:「可我是一無所有的窮人!」

聖林實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佛說彌勒救苦經,彌勒下世不非輕,領寶齊魯靈山地,拈花印證考三乘,
落在中原三星地,大證四川王桃心,天真收圓掛聖號,等待時至點神兵,
雲雷震開戊己土,天下神鬼不安寧,親在仁天中華母,九蓮聖教歸三乘,
天花老垂玉線,收圓顯化在古東,南北兩極連宗緒,混元古冊在中央,
降下通天竅,無影山前對合同,嬰兒要想歸家去,持念當來彌勒經,

聖林實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尊敬仙佛:
尊其德澤服慈念,仙佛本是師之長。

二、
尊前提後:
尊前有道契根源,提後有德續慧命。

聖林實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